六次產業與鄉村振興研討會暨《第四產業:來自中國農村的探索》新書發布會于2018年8月5日在北京職工之家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學術機構,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農高區等政府部門,涉農企業、行業協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政和企業管理人員40多人參加了會議。

北京工商大學書記譚向勇教授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除了鄉村振興的概念,中國的重點應該以縣域經濟的發展來發展起來。如果縣域經濟能夠達到歐洲的水平,中國才真正實現現代化,否則的話只是幾個點上現代化,某個行業,某個單縣的現代化,真正的整體的全方位的現代化還差得很遠。六次產業這個理論方法,對下一個階段中國的鄉村發展,特別是縣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很好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副司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方言研究員認為:一是從理論上,讓信息化、產業化的延伸使農業產業突破?;仡?004年到現在,我們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農業產業的政策,一共是17個產業政策全部是鼓勵生產的,現在我國的農業進入高成本補貼的時代,我國的農民數量大,所以造成了想從一產破解農民增收的問題遇到了很大的瓶頸。由三產的劃分到農業的多功能性,以及到農民最根本的、最基礎的本身的職能,還是提供人類必需的解決溫飽的問題。二是信息化帶來了產業革命。信息化畢竟是輕資產行業,而農業是重資產行業,它和服務業不一樣,輕資產和輕資產的搭建非常的容易,比如說銀行、物流、貿易,當然物流業需要有物質基礎,比如說路一定要修好。對于農業這種重資產行業,怎么搭建信息化?要素投入使得收入降低,但是作為中國來講,我認為信息化的問題,包括大數據的應用還要盯住基礎產業,比如說育種。怎樣通過大數據的篩選,把最有潛力的種子資源挑出來。

中國農業科學院規劃辦主任王濟民研究員認為:一是信息量很大。有現實的問題,比如說大數據、區塊鏈的事情,同樣還有理論的問題,涉及到傳統的經濟理論假設、經濟學研究的方法,還談到了生產函數的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現實、理論、方法的問題,信息量非常大。二是啟發性很強。今天談到了涉及到平臺的問題、創意的問題、創新的問題,從世界上來看,也在討論三產劃分不合理,所以必須繼續細分下去。三是六次產業將來的發展潛力很大,無論從理論、方法、實踐來講都非常有意義。

中央統戰部辦公廳原副主任、巡視員申占華認為:六次產業這個理論具有創新性,當然還在研究,還在完善,更重要的是還要回歸于實踐,來源于實踐還要回歸于實踐。從實踐調研的情況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確實是一個宏大的、系統的、復雜的工程,但是真正做好也不容易,也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梢赃x幾個不同的地區作為樣板間通過實踐的探索和摸索形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形成新模式,再復制,在的廣大鄉村推廣,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歷史的貢獻者、創新者。